联系我们
   本站书籍
   邮购须知
 专题报告
   信息反馈
 请你留言
  本站书籍  
  《道德经》与辩证唯物论

  《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它历经两千五百年流传至今充分显示出它那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许许多多的中外学子爱不释手,争相传诵着它,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它。有点遗憾的是,历代文人墨客中有的由于他凭借的资料残缺有误,有的则是以他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评说去解释《道德经》的词义,致使后学者增添了许多疑问和误解,《道德经》被蒙上了一层阴影,有的人竞把它当成唯心主义的教条,而加以非议。

 

  孙享林教授编校的《李聃道德经更正》《李聃道德经意解。曲谱》《老子道德经新译》、以及《老子道德经破译. 谱辑》等著作形成了一整套系列丛书,对《道德经》有独到的见解,完整的解释,它正本清源充分揭示了《道德经》的真谛,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孙老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传授,越来越多的人领会到老子《道德经》真可谓一部旷世奇书,它的内涵博大精深,可以称之为世界知识的总目录。在此本人依据孙老师的著书,仅仅就《道德经》与现代哲学中辩证唯物论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学习心得,以供抛砖引玉之用。

 

  第一、《道德经》与唯物论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意识的本源,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物质存在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当我们认真研读老子《道德经》之后就可以发现,现代唯物主义者上述的这些根本观点,都能够从传统《道德经》里找到启迪。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的意解是有物体混合而成,它产生于天地之前。换句话说就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就有一种混合之物存在着。既然确认了这混成之物存在于天地生成之前,也就用不着多费口舌再说这混成之物是存在于我们人类生成之前了。因为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人”是在天地生成了多少亿年之后才出现的。没有天没有地时就根本谈不上有我们地球人,没有人也就没有人的意识。老子不仅仅从时间概念上讲这混成之物存在于天地人以及万事万物之前,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而且进一步说这混成之物就是天地人万物所以能够产生的本源。说天地人万物都是由这一种混成之物产生出来的,老子是用母子关系来比喻它们。在《道德经》里可以看到老子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后又说到这混成之物可以为天下母,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天下万物都是由这混成之物产生出来。现代哲学教科书关于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意识的本源这些方面的问题有大量的论述;老子《道德经》中关于这方面的文字虽然非常简短,然而他却非常精辟、非常透彻地从根本上指明了世界的物质性。至于要问那种为天地之母的混成之物叫什么名字,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其意解是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人们如果要把它叫成别的什么名字当然也是可以的,这也是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意。再说物质的固有属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些方面的问题同样也可以从老子《道德经》里找到解答。上面说到的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存在着的那种混成之物,有什么属性?老子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几个字来描述它,这就揭示了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假如要说物质是静止不动的,老子李聃会用“周行”这个词吗?假如要说物质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他又怎么会把它说成是“不改”和“不殆”呢?我们不难理解“周行”就是一种运动,就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不改”即指以前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将来还是如此。可见“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其含义也是讲物质的运动及其规律是不变的。

现在让我们再来连贯地诵读一下<<老子道德经破译. 谱辑》第六十三课中记述的这段原文及破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有物体混合物而成,它产生于天地之前,寂寞地生存着,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它可以作为天下万物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那么这个道是什么样子的呢?“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 老子对道的形象也作了描述,由于这方面的内容超出了本文讨论范围就 不累述了。将<道德经>与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的有关论述相对照之后,我们完全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子《道德经》与现代哲学中唯物论是相通的。

 

  第二、《道德经》包含丰富的辩证哲理学习《道德经》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其大意讲万物都是由阴阳结合而产生的,按照各物种的依存关系,组成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系统。老子说的那“阴”与“阳”不就是现代哲学语言中说的一对“矛盾”吗?老子说万物都是由阴阳结合而产生的,这句话就揭示了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矛盾的本质。因为,正是由于世间万物都是阴与阳的结合,所以万物自然都包含着阴与阳这两方面,它们是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的。毛泽东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矛盾论》)。我们认真领会老子留下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文字的深刻含义之后,不得不说《道德经》包含着辩证唯物论的根本哲理。远不止如此,当我们全面学习道德经之后,就能发现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即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全都有可以从《道德经》这本书中找到它们的踪迹。让我们来大致阅读一下《道德经》的课文吧:(第四十四课)“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第四十五课)“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五十课)“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第六十二课)“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如此等等,它们从各个角度揭示了辩证法的丰富内容。你看:损与益、祸与福、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歙与张、废与兴、夺之和与之……所有这一切有关联的双方都是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可以转化的。我们搞懂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像是掌握了一把智慧的金钥匙,它能开启解决各种问题的大门。

“ 祸兮福所倚”启示人们,坏事中也包含了好事;“福兮祸所伏”则警告人们,好事中也包含着坏事。“故物或损之而益”告诉人们,有些事情要先损而后才有益;“或益之而损”则是说有的是先受益而后受损。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我们处世为人就会常常抱定一颗平常心。得到好处时不要大喜过望、忘乎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悲愤交加。这样,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到方寸不乱,不会失去理智。遇到危险就可能转危为安,遭到失败吸收了教训就可能转化为胜。

 

  接下来再谈谈如何看待善与恶这方面的问题。老子教导人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它们。《道德经》从根本上来讲是劝人为善的。《道德经》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其意解是,道是万事万物中最奥妙的,是善人的无价之宝。还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天道是不认人的,它经常给与善良的人。人要善良,这是修道修德最起码的要求。一个没善心的人要得正道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是不是越善越好呢?也不是的!《道德经》还说了“正复为奇,善复为恶”。它告诉人们:好事做过头就变成坏事,善过头就变为恶。你做善事,见人就帮,坏人、恶人你帮他们养好了,他杀人放火,坑害别人更有劲了,结果反而做了坏事。可见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这方面也得到了体现。我们要善恶分明,要与天下善人亲,不能与恶人亲。但是又要注意,对待不善之人,即坏人和恶人,也没有理由要抛弃他们,我们应帮助他改恶从善。当他们良心发现,愿做一点好事,求道保护,这时道也将给于一定的保护。《道德经》说的“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句话就是这样的意思。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道德经》也是一部包含丰富辩证哲理的书。我是一名四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不用隐讳,我过去对《道德经》是有一种偏见的,例如像有的人那样把《道德经》讲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理解为你家里鸡子、狗子叫,我能听到,我家的鸡子、狗子叫你能听到,就是不相互交往。从而把《道德经》当成是消极的东西,认为它不适合当今时代需要。自从听了孙老师讲课之后,懂得了“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意是人民始终不相往来争斗。还有其它许多偏见也都得到了更正。当自己心态调整以后,就不再以为老子是消极避世而觉得它是非常积极的;不再以为老子思想过时了而觉得它能万古长青;不再以为老子留下的经典落后了而觉得它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诵读《道德经》,使自己身心健康得到很大改善。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自身的经历中,我体会到不能把《道德经》仅仅当成是道教信徒奉告神灵的一部宗教读物,实际上一切注重道德修养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取极其丰富的精神营养。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以德治国,今年三月在谈及治国方略时又说:“既要发挥民主法制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又要发挥思想道德凝聚人心、引导行为的作用” 。为切实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本着实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态度,下真功夫研读《道德经》,理直气壮地传播《道德经》,正确运用《道德经》,这对于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水平,对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合谐社会都必将大有裨益。

 
   
武汉网警 道德之光 伯杰网